公共議題複雜難懂?永續發展太過抽象?覺醒公民感覺孤單?面對全球暖化感覺無助?面對愈趨嚴峻的自然反撲力量,除了「世界即將毀滅」的恐嚇說法,我們還可以如何想像明天?
台灣的冬季,東北季風盛行,特別是中南部的朋友,都為近日連連紫暴的pm2.5而感到憂慮。「從台北回到高雄的感覺,就是鼻子開始癢。」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港都遊子這麼說,語氣有點無奈。
的確,面對公害污染,反正一時間難以改變、也看不到什麼立即的影響,加上背後盤根錯節的政商結構,常常會讓人感覺很無力。所幸,有亮點國際影業引進了這部電影:《明日進行曲》。
這部2016年榮獲法國凱薩獎最佳紀錄片、也是法國影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 ,觀影人次突破100萬;宣傳卡上標榜的是「『看見台灣』的全球升級版」。藉著有幸能受邀前往試映會,在看完之後,真心覺得這個標榜、當之無愧。

試映會一景;港都的公民團體朋友齊聚一堂。
電影透過「永續農業」、「再生能源」、「循環經濟」、「直接民主」與「人道教育」這五面向,來深入探討永續生活如何實踐。片中從舊金山的都市資源回收、到歐洲幾個小城市發行在地貨幣、底特律如何轉型發展都市農業而自給自足、也帶我們一窺芬蘭的人本教育內涵... 看似五個不同面相的主題,藉由深入淺出的敘事與運鏡,讓觀眾得以了解這些問題內在的關係,也讓我們看見在地實踐的可能。
在國內,這幾個主題都不算陌生,每個主題我們幾乎都能舉出不只一個NGO(非營利組織)的夥伴。但是這部影片提醒我們:跨界聯合的重要性;不只是要帶來「一加一大於二」的綜效,這也是一種必然。因為面對龐大的體制結構,例如談到民主素養,很難不談到體制教育的角色;談到永續農業,也跟國土計畫、農產品進出口政策息息相關;當我們論及循環經濟的時候,其實也要面對產業競爭的現實處境。
這背後其實是「見樹又見林」的觀照:樹木聚集而成森林,而森林又提供樹木生存的環境;一如個人群集成家國社會、而家國社會的制度政策,又回過來影響個人行為。貨幣發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:金錢,作為一個建構的產物,它不是虛構、而且影響力大得很;但是,過度依賴這些建構的產物的結果,常常讓我們只看到「價格」、而忽略了「價值」。影片中如何回應這個問題?
在「循環經濟」那一個章節中,電影中提到的解方是「在地貨幣」。亦即區域性的通用貨幣,如此可以讓在地經濟更為活絡、避免大企業的壟斷,也不會有外資/ 股票/ 期貨的干擾;不會造就億萬富翁、但也可以避免金融海嘯。這並不是天方夜譚,這種區域貨幣(或名「社區貨幣」),從美國的底特律、到台北新店的花園新城,其實都有實踐案例。
這些案例,零星而微小,卻是累積明日改變的重要能量。藉由開展經濟方式的這種可能,讓我們更關注在地生活,聯繫人際往來,關注彼此的連結,與公共環境。這些都是這部電影所要傳遞闡述的可貴之處。循環經濟,背後的邏輯,是要打破「計劃性汰舊」的線性發展思維、是要開展「從搖籃到搖籃」(Cradle to Cradle)的思維;這種思維,有別於過去強調競爭、非輸即贏的觀點,更強調如何共創願景、彼此合作。
影片中的故事,從循環經濟中,提及社區貨幣,再切到下一個「直接民主」的單元、也呼應著前面「永續農業」中,空間共享的都市農業... ,這樣一則則的小故事,正是拼貼出公民社會的圖樣、也在指出如何通往烏托邦的路徑。生活的各種行動、不只是表面的舉措行動,還包括行動背後的理念和動機,這才是能夠跨界串連的主因。影片中,從「民主」的例念,歸化到「以人為本」的教育。
這讓我想到John Dewey(約翰杜威)在他1916年出版的《民主與教育》一書:
「民主並不只是一種治理型態,主要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、一種協同溝通的經驗。」
中便已提及如此。台灣的民主,自1987年解嚴以來,也不過將近30年;我們爭取到了「選舉制度」,但卻仍還需要時間醞釀成「生活態度」。這是台灣民主當前的發展瓶頸。
而今,政黨已經三度輪替了,我們似乎只見牟求下次選舉勝利的政客(politician)、卻難見心繫下一個世代的政治家(Statesman)。議題不斷不斷的被消費,但是每次掌權之後,都是空頭支票... 搞得在台灣,「政治」幾乎成為一種髒話,意指「偽善」、「心機」、「抹黑」或是「口水戰」。
因為曾經參與過不少街頭運動、也曾經投身非營利組織,後來有機會擔任梁益誌的競選幕僚時,我深切感覺到台灣公民社會、與政治實務的斷層。組織與體系,幾乎成為權貴階級的禁臠,而人民還在試著學習,把那些政治人物當做「公僕」、而不是「父母官」。所謂「民主」--人民要當家作主,其實也不過如此,但是真不容易。
一如「見樹又見林」的觀照,我們每個人的生活,其實都難逃公共治理的影響,甚至我們的思考方式,都深受政策制度的影響。所以,後來有機會在綠黨高雄黨部中,跟一群夥伴在南方行動著;藉此,更是親眼見證了,絕對的權力、如何帶來絕對的腐化。
那些義憤填膺的情緒,都需要好多時間消化(或稱「社會運動的運動傷害」)。但也是因此,讓我更深刻的理解,要走出同溫層的必要、要在地紮根的必要。在同溫層中,取暖討拍是種必要,但要走出舒適圈,才有可能打造烏托邦。看著這部電影,我一方面感謝亮點國際影業的引進,一方面也在思忖:不要問別人如何到達、要問自己為什麼還沒出發。
這幾年,有幸參與在一些少兒少培力、社區營造的活動中,也有一些參與國際志工或志願服務的機會;這跟過往,與倡議型公民團體的行動經驗、很是大異其趣。但是,無論是哪一種社會風景,我深深感覺到草根人民的可親可愛,所以會更期待這些能量,可以轉化為敦促國家社會進步的動力。
因此,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(簡稱綠社盟)在2016年初的國會選舉中策略聯盟,標榜「來自社會第一線、站在人民這一邊」的口號,其實乎召著我對公共生活的想像:政黨,該是公民社會參政的組織、而非特定權貴階級的禁臠。當前,台灣社會對政府治理的不信任,正是因為主要的政黨,幾乎都是撕裂社會、族群對立的主因;所謂「含淚投票」,正是內在的心理認同、跟外在的被治理經驗,兩者的斷裂反映。

2016年綠社盟選舉的宣傳布幔。
「綠社盟」在2016的國會選舉結果中,雖然還留下了許多進步的空間,但是也不難覺察,民眾對第三勢力的期待。每個組織都有每個組織的挑戰、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組織存在,但是只要能促成政黨政治的良性競爭、打造更好的公共治理品質,都是值得支持的政黨。一如我在時代力量高雄黨部開幕之時,為文所指出的:
綜觀當前台灣的政治氛圍與選舉生態,對社會跟人民而言,「能選擇的」跟「想選擇的」依舊有落差;而扮演好第三勢力的角色,是大部分人的期許。即便同為第三勢力,或許彼此在議題立場上不一定相同、但不要為了拼選舉,而拼掉了下一個世代的福祉。這是在恭賀時代力量高雄黨部開幕之餘、也想要彼此共勉的地方。
--易俊宏(2016),[第三勢力共同耕耘公民社會:消解對立、開啟對話、捲動參與],綠黨高雄黨部粉絲頁網誌
「多元包容」看似非常理想,可是背後考驗的是,我們如何面對衝突、亦即彼此協調,找到共善願景;而這種能力,其實就是「公民素養」。在中華民國/ 台灣,我們都中將年滿二十歲、取得「公民」的資格,但不見得每個人,都能培養出「公民素養」的能力。這是我們當代的重要挑戰、無論是從個人到組織,都是。
但是,在此之間,不妨抽空去觀看《明日進行曲》這部電影、有機會帶來更多「見樹又見林」的反思與觀照。現在怎麼做、決定明日怎麼過! 《明日進行曲》、現正熱映中!

«明日進行曲»電影海報
《明日進行曲》現正熱映中!高雄in89駁二電影院獨家獻映,限定場次,還有免費贈票、加碼座談唷!感謝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夥伴熱情推廣~~

電影放映時刻表,歡迎大家自行規劃時間前往支持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君子以正位凝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