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493303_1241740712649585_8870850192170024960_n.jpg

 

今天(3/14),是紀駿傑老師逝世週年。

去年此時,我正著手投入2018年地方選舉,所以這篇文章,便一直擱在心中。時隔一年,也是該好好整理一下思緒了。

這張照片,是中研院環境史團隊年終聚餐時,我照的;攝於2011年。當年的研究成果,如今已付梓出版(註一)。雖是先哲已遠、而夙昔典範,是以趁著今日緬懷駿傑老師,我也來講講他對我的影響。

我無緣當過他學生。可是因為參與綠黨、關注 #原住民權益 與 #永續發展 議題,駿傑老師的著作,絕不可能錯過。他所引進的 #環境正義 概念,時至今日,仍是吾輩倡議時的論述基礎。

當代社會發展,衍生了許多廢棄物跟鄰避設施,而在地理區位上,這些東西的去處就是往弱勢群體的生活空間而去,蘭嶼的核廢料就是典型,那讓長年於此生活的達悟族,帶來許多影響。

此外,山林土地的開發,往往企業資本是以詐取式的掠奪,諸如:亞洲水泥礦場侵佔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、日月潭的向山BOT案跟鄒族的衝突、還有杉原灣海岸(美麗灣開發案)的爭議跟阿美族... 不勝枚舉。

上面這些就是「環境不正義」的案例。

社會要發展,沒有錯,但是基於環境是 #公共財,在發展的過程裡,如何讓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,而非殺雞取卵、還讓特定集團壟斷利益。以 #亞泥案 為例,錢是進了 #遠東集團 的口袋,但是生活風險是 #太魯閣族 在承擔,更別提因為傳統領域受到干擾,原住民朋友就不得不要改變既有的文化慣習。

在鄰避設施的議題上,目前雖有所謂的社區回饋,在開發爭議上,也有所謂的環境影響評估,但都流於形式,少有實質的公民參與。大多就是拿錢了事、或是簽到做做樣子,實際上能影響的議程、少之有少。

所以,於此再回過頭來看 #太魯閣國家公園 跟原住民族建立的共管機制,就會覺得非常難得。這背後的推手、就是駿傑老師。

在駿傑老師的文章著作中,再再提醒著我們:要避免 #環境種族主義 和 #社會達爾文主義,那是我現在在很多環運/ 原運的街頭上,都會不斷提醒自己的。

我參與台灣環境運動的時間,可以從大學時期,在雲林反湖山水庫(2006)算起,到隔(2007)年的1208抗暖化遊行,我逐漸深入參與在台灣本土的環保運動裡,最終意識到政治之所以重要,所以從2014年開始在綠黨中輔選、到自己終於也參選(2018)了。

2011年遇到紀駿傑老師本人,那差不多是我在參與過許多抗爭之後,覺察到單單只有街頭倡議還不夠,因而回過頭去尋求更多的學術思考;然後在一個三年期的中研院研究中,與老師相識。

在相識之前,他的文章我早就讀過不少。我很欽羨這樣一個談笑風生的知識份子,胸懷多元族群、放眼永續世代,然後嘗試在當但做些什麼。58歲,真的是英年早逝、天妒英才

後來,三年期的研究計畫結束,我還有機會再見到駿傑老師,就是在原住民傳統領域劃設議題 #還我土地 的抗爭裡;#凱道小講堂 那時已開辦有所時日,寒冬年終時,終於盼到老師來分享 #加拿大第一民族 的土地協商經驗。

那時的駿傑老師已開始他的抗癌歷程,而在寒風中的講演,他眼中的熱情與淑世的學者風範,依舊深深吸引著吾輩。

而今,駿傑老師也無病無痛了。

現在,台灣社會雖然還是有許多狗屁倒灶的事情、離永續發展跟環境正義的理念,還有好大一段差距;更多時候,跟政客財團的對抗拉扯,仍是不得不的事情... 但老師留下的,不只是那些思想論述,還有對生命的熱情、對土地的關懷,讓晚輩如我,可以用行動來豐富自己的生活,持續為這些議題而奔走。

「像山一樣思考、像海一樣包容」也是我常跟黨內夥伴們分享的話;在駿傑老師逝世週年的此刻,也跟閱讀至此的各位朋友分享。


註一:〔總論:書寫臺灣地方環境史〕,臺北:巨流圖書(2015)

 

(作者是綠黨中執委)

arrow
arrow

    君子以正位凝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