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原文發表於報橘BuzzOrange)

0416_00.jpg

圖片來源:pxhere,CC Licensed。

 

「環保餐具」真的比較環保嗎?

 

一樣是吸管,憑什麼不鏽鋼的或玻璃做的就比塑膠「環保」?一樣是筷子,為什麼不銹鋼做的就比廉價竹材做的「環保」?一樣是購物提袋,布料做的真的有比塑膠的要「環保」到哪裡去嗎?

當政府宣示 2019 年起,擬從連鎖餐飲業者做起、將不再提供塑膠吸管給內用的消費者,並且要在 2030 年達成「全面禁塑」的目標。此舉當然引發許多的討論,也引發許多商品的推出:手搖飲料提袋、購物袋、環保筷、環保吸管。但事實是: 如果沒有養成合適的習慣,這些商品實際上只是增加了碳排放,因為這些「環保餐具」等相關的產品,每個的製作成本都比「一次性產品」的製作成本要高得多了。

 

保育減塑的腳步為何跟不上破壞開發的進度?

 

日前,因為歐盟預計在 2021 年達成所有成員國,都禁止塑膠吸管、餐具、杯子、飲料攪拌器等塑膠製品。丹麥是以投入研究,以購物袋為例,指出這些宣稱「環保」的替代品,其實需要長期的重複使用,才能抵免一次性塑膠袋的環境衝擊;研究中指出 :一般的聚脂纖維購物袋(Baggu)需使用 35 次、紙袋需要使用將近 50 次、一般的棉布袋需重複使用 7,100 次,有機棉袋則需要重複使用達 20,000 次。

不只是個人習慣,需要對應著產品而產生改變,政府也需要持續將「回收率」明定在政策執行的績效指標中。舉例而言,如果希望用棉布袋取代一次性塑膠袋、又希望達到真正對環境保護的效果,在丹麥就引發需要更多「紡織品回收利用的基礎設施」。而在台灣,廢棄物政策,其實有部分卓越的績效,曾受到《華爾街日報》關注:垃圾袋隨袋徵收制度、資源回收管理基金。

何以說是「部分」?因為這個政策是地方政府職權,目前也只有台北跟新北兩個城市,有超過 60%的回收率、亮眼全球。但台灣的其他城市,在此方面,仍都遠遠不及。

眼下,就將是「422 地球日」了。十年前,我曾有幸代表台灣團體,出訪位於美國的地球日網絡總部代表簽訂合作備忘錄;而今發現,台灣的環保團體其實早就有許多行動:關燈一小時也好、淨灘也好…… 這麼多環境友善的綠色行動,反映了許多好人好事、要來保護這片好山好水。

可是從許多環境紀錄影像來看(例如公共電視「我們的島」節目),何以卻常常是保育減塑,跟不上破壞開發的進度? 究其原因有二:個人的行動需要長時間來反映成果,而政府難有大刀闊斧的行為。

0416_01.jpg

在美國地球日網絡總部拜會並簽訂合作備忘錄留念合影,攝於 2009/9/5。圖片來源:台灣環境資訊協會。

 

政府應針對「回收率」提出更進一步的策略

 

如本文一開頭所述:「環保餐具」要能展現「環保」的效果,需要一定程度的「重複使用」,而政府也需要藉由政策工具,來讓這些「重複使用」的行為有所誘因、以及一定程度來提高「一次性用品」的使用成本(例如隨袋徵收)

針對本文所關切的「替代一次性塑膠用品之環保政策」,或可在環保署撰擬的【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】(第一版,2018)中,看到相關內容:針對購物提袋、塑膠吸管、免洗餐具… 等製品,有提出「2025 年全面限用」和「2030 年全面禁用」的目標。

而就以環境主義為核心的綠黨來看,除了心急這個時限有點過於久遠以外,也尚未看到中央主管機關(環保署廢管處)跟地方政府,有針對「回收率」提出更進一步目標與策略。

 

0416_02.jpg

圖片來源:行政院環保署。

 

趁著「地球日」這個環境節日之時,再一次呼籲政府需要正視廢棄物的回收工作、打造一個以「環保餐具」為主流的社會環境!除了讓「環保餐具」可以進一步彰顯環保的價值以外,也可以讓我們每個在乎下一代成長環境的個人,都能協力推動一個永續發展的家園!

( 作者:陳冠宇(綠黨中執委)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冷飲直接喝 限塑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君子以正位凝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