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原文發表於報橘BuzzOrange)

wind-industry-electricity-energy-electric-loire-1097297-pxhere.com_-600x337.jpg

圖片來源:pxhere

 

核能是綠電嗎?

 

4 月 27 日在台北、高雄兩地同步舉行了「廢核遊行」。綠黨的夥伴們也一起走上街頭,這是綠黨參與這個議題的第 23 個年頭了,因為本黨在台灣只成立了 23 年。

「核電」算不算「綠電」?而反核的群眾,是來自對科學的無知、或是因為恐懼而來的反智嗎?

042902.jpg

廢核是台灣綠黨成立之初,便一直堅定不變的立場;本黨共同召集人劉崇顯、余筱菁,及中執委陳冠宇於 2019 廢核遊行台北場舞台上發言一景。

 

說要用「核電」來解決空污,基本上有幾個事實需要先搞清楚:核電在國內的發電占比,不過 8%,其實運用節電科技或其他政策工具(例如污染者付費的「碳税」),都有機會停止使用核電,而不帶來缺電困境。

面對大家都非常擔憂的的空污霾害,其實政策工具上,也能以用同樣的方法降低火力發電佔比;就算核電真能解決空污跟暖化的問題,以目前正在服役的三座台灣核電廠來說,從建設到啟用也要三到七年的時間,根本緩不濟急。 核能並非綠電,要發展綠能也用不著核電,這才是真實的狀況。

雖然在發電期間,「核電」看似比較「便宜」,但其實負責任的算法,是要計入後續的處理成本。包括:核電廠除役成本、核廢料儲存成本,以及核災的風險成本。

就以核災來說,若是真的發生,光是大台北都會區的疏散,根據日本環境經濟研究所長、交通權學會副會長上岡直見先生的估算, 至少得耗 120 小時 ;這還未計入各種天候因素、或行動不便者等特殊狀況。

 

核廢料的儲存地,有解了嗎?

 

再說到各種輻射物的半衰期:鈷 60 是 5.27 年,銫 137 約需 30 年、鈽 238 是 87.7 年、鈽 239 是 2.41 萬年…… 如果真發生核災,就是大規模的區域淨空。先不說對大台北都會區的衝擊了,若幸運地沒發生地震等天災,這些核廢料也要有相對應的儲存成本。「半衰期」只是「輻射量減半」所需的時間,但若要回到「背景值」,就是沒有輻射物之前的環境狀況,則要動輒上百萬年。

無論台灣未來要使用多少核電,現在已經使用了 40 年的核廢料,都已經是共業。目前國內核廢料最終貯存地仍持續「難產」。雖然已有「最終處置場」的 營運規劃 跟 場址規範 ,但在實際層執行上,能否如下圖的「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全程規劃」如期運行,其實備受各界質疑。

042903.jpg

圖片來源:綠黨提供

 

簡單的說:依台灣的地理位置,位於大洋大陸的交接帶,氣候本就複雜(例如颱風);又位於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界上,許多斷層帶埋下的地震因素也不少。

根據世界核能協會(WNA)的數據,《華爾街日報》列出全球最危險的核電廠,台灣的核電廠全數上榜。核電廠既已如此,更別說要能有個百萬年、能夠耐受這些環境侵擾的場址來儲放核廢料了。

 

除了「廢核」,台灣還應該怎麼做?

 

在上週末的遊行活動中,本黨由創黨元老高成炎教授領軍,一起走上街頭;高教授目前任教於台大資工系,也是去年台灣環保終身成就獎的得主。 依高教授的科學素養而言,不只是廢核,他更務實地展開 地熱發電 的可行性評估,想要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提供務實可行的方案。

042904.jpg

綠黨本屆中執委與創黨元老高成炎教授,在 2019 年的廢核遊行中合影。

 

穩定供電、提升生活品質,這都是台灣社會的共同期待。能源市場的轉型需要配套、各種綠能也需要電網、智慧電表等基本建設,這都是相對於「核廢料最終處置場」更可行的方案。

遊行會結束,但我們天天都要用電;正視台灣的地震、海嘯等風險,還有人口稠密的特性,為了避免一時災害帶來的嚴重經濟損失,現在還有「反核廢公投」等行動,邀請大家一起來守護台灣的未來!

 

本文作者:余筱菁(綠黨共同召集人、現任新竹縣議員)/易俊宏(綠黨中執委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君子以正位凝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