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ok  「希望世代、青年領航」這並不只是一句口號。法國1968年的五月學潮,促使國家在政治經濟的治理思維,過渡至自由主義的理念;於此同時,日本則處在高度經濟成長後的社會矛盾中,由大學生組成的「全學鬥」一方面爭取校園民主之餘,一方面也試圖味混亂的政治帶來改革。在台灣,1990年的野百合運動提出四大訴求,進一步跨校串連的結果,使得當時的總統進行國會改革,將台灣的民主發展引入另一個階段。

年輕世代在改變世界的脈絡中,總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但是,要能扮演好這個角色,也並非只是身為「年輕世代」足已;能不能問出好問題、然後嘗試著尋找解決方案,藉由團隊合作,並且做出一些改變,這個才是關鍵。而「政策研發競賽」正提供了這樣的一個介面。

不要害怕「專業」的圍籬,「政治」說穿了,也不過是生活中的大小瑣事而已:能看什麼電視節目(媒體壟斷議題)?能不能結得起婚、養得起家(青年貧窮化)?有沒有機會享受自然環境(各種海岸山林的BOT)?原本是自己的家產,會不會一夕成空(土地徵收、都更迫遷)?首段的學生運動,其出發點都是基於理想性;有了發問的動機,才能引出更多的思考與對話。以我當年的參賽經驗,是由園藝系、生科系、生物系,以及法文系的四位好友,一起提出了關於綠色載具的「交通政策」;後來回過頭去看,提出來的規劃仍有不盡理想之處,但是此一競賽的裁量空間,也提供了相當的發揮彈性。

身為該活動曾經的優勝者,我並無意溢美此活動的效益,特別是官方單位所辦理的活動,多有「作秀」之譏。但是該活動從書面徵件開始,到複試的面試應答,乃至於優勝者還有「一日首長體驗」,讓各種理想觀點,能與實務經驗拉近對話距離,甚至還有獎金誘因… 對於許多參與在公共議題的夥伴而言,是個難得的經驗。我並非對官僚體制的限制一無所知、也無意將此活動比擬為本文首段的各例;我想強調的是體制內外的對話與實踐。首段提到的法國、日本,乃至於台灣的案例,最重要的是最後帶來實質的政治影響,無論是讓總理下台、與內閣談判,或是解散國會等等;有想法的人說話了,然後與有權力的人開啟對話。

我認為,一個倡議理念要能夠落實,不能只是靠單方面的體制、或是靠單方面的街頭抗爭運動。我曾在抗爭中被警察扛走過、也曾因為倡議而近乎全裸示人(僅私處有技術性遮掩),我知道街頭對於社會運動的意義;國家畢竟是有資源優勢的,需要藉此才能衝撞出一些對話空間。而如今,就有現成的對話空間,雖然難以避免會有一些行禮如儀的過程,但是如果這是一個改革的縫隙,何不試試?

所以,帶著你/ 妳各種多元(甚至尖銳)的想法前來吧!鋪陳撰寫成政策建言,準備近距離跟首長諫言(甚至是針鋒相對)。在懷抱著領航世代的理想前,先試著好好做出一套政策內容及配套規劃吧!

當年製作的活動參賽影像回顧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君子以正位凝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