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近來花甲男孩轉大人_植劇場Qseries​興起一股觀影熱潮,特別是趁著性別議題正當火紅的時候,蔡振南​跟盧廣仲​的一幕父子對戲,蔓延網路社群。其中,不只是演技精彩,還有對語言的掌握更、是讓不同世代拍案叫絕。果不其然,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位政治漫畫家nagee​就畫了一幅漫畫,直問「會流暢使用自己母語」一事,何需引起驚訝?「不會講自己母語才奇怪吧!」  

stay connected (3).png
 
於是,我擷取了這個電視劇畫面,打算來做個【台語、華文、漢字,跟羅馬字的交織物語】的專欄。 

 

我也是母語舌頭、被閹割去的一代。我的華語口說能力,在以前學生時代,是很常去參加比賽的;但是我的母語意識,要到跟 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​接觸過後,才開始慢慢揀回來的(甚至後來組了讀書會)。 
 
更別說我後來到許昭榮-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​裡頭幫忙,為了跟土地歷史連結起來,我真是花了好多力氣去把自己的母語揀回來、花了不少時間在學台語文。以前有在看這個粉絲頁的朋友,應該都知道我有在用台文寫文章。作為一個台語說不「輾轉」(liàn-tńg)的年輕世代而言,這是很重要的課題。 
 
語言,是一個文化的載體;就像我們難以用英文精準闡述華人文化、用漢語詮釋原住民文化,也會有落差。而台語,雖然是從中國移民來的漢人帶進來的,但因為經過日本的統治,很多詞彙和腔調已然演化成另一種語言。學術上還在證成這件事情,不過我幾度去泉州考察,經驗上來說,泉州話聽懂的相當有限。 
 
而語言,其實承載的不只是「文化」、也是一個民族國家「想像的共同體」。所以族群認同,一直是藉由這些議題進行表述論戰的。不只是文學上的「寫什麼」、還有文字學上的「怎麼寫」;背後當然牽涉到政治議題:例如字典的編纂,就是用文字來作為語言傳承的工具,但無論媒介是語言、還是文字,重點是文化,所以就有了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​的連署。 
 
扯遠了。 
 
我只是想說這個議題很重要,但是卻不容易一時三刻說清楚;但即便如此,我覺得從生活經驗去累積對話能量,是重要的一個過程,才不會很快就被「相對剝奪感」所引起的仇恨而綁架了。 
 
今天就從「茶還在煮」的台語怎麼寫,來分享台語的文化/ 文字之美。 
 
「煮」(tsú),一般來說,就是「烹飪」的意思,例如現在外食族很多,就是因為太忙了,無法自己「煮食」(tsú-tsia̍h)。 
 
但是把茶水煮沸,並不是「烹飪」,"hiânn" 這個字在教育部的字典中,是用「燃」;主要是在強調「點火燒柴」的動作。所以「茶還在煮」的台語,應該要寫成「茶閣咧燃」("Tê koh teh hiânn")才是。 
 
依工作內容的重點來理解,就非常容易了:"tsú"要花比較多時間在點火完後的工作、但是"hiânn"就是把柴火點燃,水放上去,等水煮開就好了。 
 
也許大家會進一步問:那如果只是水煮開了,把東西燙熟,漢字寫作「汆/ 川燙」,台語怎麼寫?會講台語的人,一定知道sa̍h ti-bah(汆燙豬肉)、 sa̍h tsuí-kiáu(煮水餃)的說法;"sa̍h"這個字,寫成「煠」。 
 
另外還有小火熬煮、熬成糊狀膏狀的料理過程,「熬」這個字念"gô",例如「熬糖膏」(gô thng-ko)。 
 
不只是"hiânn tê"(烹茶)、還有hiânn-tsiú"(煮酒)的說法。如果說這個「煮」不只是單純的「加熱」,還要強調「釀造」、「蒸餾」的意思,可以用「激」,"kik-tsiú"就是「釀酒」的意思。台灣早期出口樟腦,也是用這個字:「蒸樟腦油」會說「激腦」(kik-ló)。 
 
我知道一般人對於使用羅馬字寫台文有點陌生、甚至抗拒。但是「不習慣」、「不熟悉」並不是抗拒的理由;大多數的人一開始,對於「同性戀」也「不習慣」、「不熟悉」,然後產生很多滑坡跟誤解。而這些「不習慣」跟「不熟悉」,背後又往往跟統治者的意識型態非常相關。如果我們願意多一些理解跟對話,很多議題就不會只有對立了。 
 
語言要流傳,不只是聽/ 說的能力,還要讀/ 寫的技藝。學習台文、讓台語之美得以傳承!我是易俊宏​、我主張「語言平權」!(Guá sī Ia̍h tsùn hông, Guá tsú-tiunn "gí-giân pînn -khuân" !)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君子以正位凝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